介绍两种优良的“铺地”植物
1 铺地锦(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又称地稔、山地稔、地脚稔、地蒲根、地樱子、地枇杷等,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
1.1 植物学特征
披散或匍匐状半灌木,高5~15cm;茎多分枝,下部伏地,长10~30cm,幼枝近四棱形,老枝变成圆形;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主脉3~5条,叶柄长2~6mm,有毛。花两性,1~3朵生于枝端,粉红色或紫红色;萼筒长5~6mm,裂片5,花瓣5,长1~1.4cm,雄蕊10,不等大,花药顶端单孔开裂,二型,5枚较大,紫色,另5枚较小,黄色,基部有2个小瘤体;子房下位,5室。果实近球形,直径7~9mm,浆果,不开裂,疏生糙伏毛,种子多数,弯曲。
1.2 生态学特性
铺地锦产于中国南方地区,越南也有分布。除海南外,长江以南各省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贵州、香港等地都有自然分布[1、2]。一般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或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在广东是一种很常见的野生地被植物。目前该植物已引种到日本等国。
该植物之所以能作为园林地被植物栽培,主要是因为:
(1)植株低矮 通常不超过10cm,因此无需修剪;
(2)覆盖效果好 叶片浓密,贴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
(3)观赏价值高 它的叶、花、果终年都呈现出变化不定的颜色。例如叶片可呈现绿色、粉红、紫红,而且这些颜色是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甚至可在一片叶上出现;又如它的浑圆的果从结实到成熟呈现出绿—红—紫—黑的色彩变化;另外,它的花期极长,几乎是长年开花,没有明显的无花阶段。这一点是一般植物很难做到的;
(4)终年不枯 在广东,铺地锦没有明显的枯黄期或休眠期,冬季不仅枝叶不枯,而且枝、叶、花、果呈现出最为斑斓的色彩;相反,南方地区大多数的草坪与地被植物在冬季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枯黄现象,因此越在冬季越突显出铺地锦的灿烂。此外,铺地锦还十分耐荫和耐一定程度的干旱与践踏。观测表明,50%遮光和全日照处理的两组植株,它们的生长速度、物候期、观赏价值等都没有明显差异,只是遮光处理的开花数量下降,叶片的色彩不如全日照的鲜艳。由此可见,铺地锦是一种十分优良的地被观赏与覆盖植物,是名符其实的“铺地锦”。然而,由于我国对野生草坪与地被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以致像铺地锦这样极为优良的地被植物至今尚未有人在园林绿化方面利用它。
1.3 繁殖与栽培
自然状态下,铺地锦主要靠种子繁殖,人工栽培也可用分蔸繁殖。在广东地区可就地挖取野生苗,在早春雨季到来后移栽的成活率较高,夏季高温或秋冬旱季会使成活率大大下降。试验表明,铺地锦的扦插效果不理想,成活率只在30%左右。当然也可开展用种子繁殖,但该植物的结实率不是太高,种子收集有一定困难,因此目前大规模开展种子繁殖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有关铺地锦的快速繁殖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似乎还未见有关它的组织培养的报道,这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繁殖途径。
铺地锦耐旱、耐瘠,移栽成活后无需太多的管理,但它生长较慢,前期要注意清除杂草。一旦地表被它覆盖后,杂草就极难侵入进来了。春季如按20cm×20cm规格种植,8~12个月左右可形成整齐致密的地被层。
1.4 主要用途
除做园林观赏地被植物外,铺地锦的果可食,亦可酿酒。其果实内富含矿质元素,尤其是Ca含量很高,成熟后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值,同时酸度降至最低,天然醇香,酸甜适中,并呈现诱人的色彩。因此,铺地锦果实可考虑作为新一代水果加以开发利用。另外,果实内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很高,达84%。亚油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因此它的种子油亦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实际上,铺地锦最重要的用途还在于它的药用价值。它的根及全株均能入药,有解毒消肿、清热燥湿、祛瘀利湿、涩肠止痢、舒筋止血、补血安胎之效,捣碎外用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铺地锦中还含有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如casuarinin, casuarictin, pedunculagin和nobotannin B等,它们被认为是抗炎药物的主要抑制剂。很多研究显示出鞣质具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生物学与药学特性,如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抗病毒活性等;而且低水平的鞣质还通过保护蛋白质免遭细菌分解来增加动物对氨基酸的吸收。然而,鞣质是植物体产生的为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啃食的一种植物保护因子;高水平的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通过减少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降低粗蛋白的可消化率,从而使含有鞣质的植物组织的营养价值降低。因此,如果铺地锦的果实中亦含有缩合鞣质的话,则作为水果就不宜多吃。
日本从我国引入铺地锦后,对它的药用价值与药用机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它的原产地(中国)却鲜见这方面的报道,这不能不令人关注。
又称地稔、山地稔、地脚稔、地蒲根、地樱子、地枇杷等,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
1.1 植物学特征
披散或匍匐状半灌木,高5~15cm;茎多分枝,下部伏地,长10~30cm,幼枝近四棱形,老枝变成圆形;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主脉3~5条,叶柄长2~6mm,有毛。花两性,1~3朵生于枝端,粉红色或紫红色;萼筒长5~6mm,裂片5,花瓣5,长1~1.4cm,雄蕊10,不等大,花药顶端单孔开裂,二型,5枚较大,紫色,另5枚较小,黄色,基部有2个小瘤体;子房下位,5室。果实近球形,直径7~9mm,浆果,不开裂,疏生糙伏毛,种子多数,弯曲。
1.2 生态学特性
铺地锦产于中国南方地区,越南也有分布。除海南外,长江以南各省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贵州、香港等地都有自然分布[1、2]。一般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或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在广东是一种很常见的野生地被植物。目前该植物已引种到日本等国。
该植物之所以能作为园林地被植物栽培,主要是因为:
(1)植株低矮 通常不超过10cm,因此无需修剪;
(2)覆盖效果好 叶片浓密,贴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
(3)观赏价值高 它的叶、花、果终年都呈现出变化不定的颜色。例如叶片可呈现绿色、粉红、紫红,而且这些颜色是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甚至可在一片叶上出现;又如它的浑圆的果从结实到成熟呈现出绿—红—紫—黑的色彩变化;另外,它的花期极长,几乎是长年开花,没有明显的无花阶段。这一点是一般植物很难做到的;
(4)终年不枯 在广东,铺地锦没有明显的枯黄期或休眠期,冬季不仅枝叶不枯,而且枝、叶、花、果呈现出最为斑斓的色彩;相反,南方地区大多数的草坪与地被植物在冬季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枯黄现象,因此越在冬季越突显出铺地锦的灿烂。此外,铺地锦还十分耐荫和耐一定程度的干旱与践踏。观测表明,50%遮光和全日照处理的两组植株,它们的生长速度、物候期、观赏价值等都没有明显差异,只是遮光处理的开花数量下降,叶片的色彩不如全日照的鲜艳。由此可见,铺地锦是一种十分优良的地被观赏与覆盖植物,是名符其实的“铺地锦”。然而,由于我国对野生草坪与地被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以致像铺地锦这样极为优良的地被植物至今尚未有人在园林绿化方面利用它。
1.3 繁殖与栽培
自然状态下,铺地锦主要靠种子繁殖,人工栽培也可用分蔸繁殖。在广东地区可就地挖取野生苗,在早春雨季到来后移栽的成活率较高,夏季高温或秋冬旱季会使成活率大大下降。试验表明,铺地锦的扦插效果不理想,成活率只在30%左右。当然也可开展用种子繁殖,但该植物的结实率不是太高,种子收集有一定困难,因此目前大规模开展种子繁殖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有关铺地锦的快速繁殖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似乎还未见有关它的组织培养的报道,这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繁殖途径。
铺地锦耐旱、耐瘠,移栽成活后无需太多的管理,但它生长较慢,前期要注意清除杂草。一旦地表被它覆盖后,杂草就极难侵入进来了。春季如按20cm×20cm规格种植,8~12个月左右可形成整齐致密的地被层。
1.4 主要用途
除做园林观赏地被植物外,铺地锦的果可食,亦可酿酒。其果实内富含矿质元素,尤其是Ca含量很高,成熟后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值,同时酸度降至最低,天然醇香,酸甜适中,并呈现诱人的色彩。因此,铺地锦果实可考虑作为新一代水果加以开发利用。另外,果实内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很高,达84%。亚油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因此它的种子油亦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实际上,铺地锦最重要的用途还在于它的药用价值。它的根及全株均能入药,有解毒消肿、清热燥湿、祛瘀利湿、涩肠止痢、舒筋止血、补血安胎之效,捣碎外用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铺地锦中还含有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如casuarinin, casuarictin, pedunculagin和nobotannin B等,它们被认为是抗炎药物的主要抑制剂。很多研究显示出鞣质具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生物学与药学特性,如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抗病毒活性等;而且低水平的鞣质还通过保护蛋白质免遭细菌分解来增加动物对氨基酸的吸收。然而,鞣质是植物体产生的为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啃食的一种植物保护因子;高水平的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通过减少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降低粗蛋白的可消化率,从而使含有鞣质的植物组织的营养价值降低。因此,如果铺地锦的果实中亦含有缩合鞣质的话,则作为水果就不宜多吃。
日本从我国引入铺地锦后,对它的药用价值与药用机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它的原产地(中国)却鲜见这方面的报道,这不能不令人关注。
2 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 Forssk.)
又称穗序木蓝、十一叶木蓝、爬地蓝,豆科木蓝属。
2.1 植物学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茎卧地。羽状复叶长2.5~7cm,近无柄,有小叶5~9枚,托叶膜质,长可达7mm,长尖,小叶互生,膜质,倒卵状矩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2cm,先端钝,上面无毛,背面被散生、紧贴的柔毛。总状花序稠密,有柄,长3~10cm,萼长2~3mm,被极疏的毛,花冠鲜红色,长于萼2~3倍。荚果有4棱,线形,10~25mm。花果期4~11月。
2.2 生态学特
分布在非洲、也门、马达加斯加等地,目前已至少引入到美国、古巴、巴西、波多黎各、澳大利亚、斐济、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在数十年前引进的,当时是作为绿肥引种到海南、广东等地;台湾亦有引种栽培,如农垦部热作研究院(海南)是在1965年引进该种的。但《中国植物志》认为该植物“产台湾、广东(广州)、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
又称穗序木蓝、十一叶木蓝、爬地蓝,豆科木蓝属。
2.1 植物学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茎卧地。羽状复叶长2.5~7cm,近无柄,有小叶5~9枚,托叶膜质,长可达7mm,长尖,小叶互生,膜质,倒卵状矩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2cm,先端钝,上面无毛,背面被散生、紧贴的柔毛。总状花序稠密,有柄,长3~10cm,萼长2~3mm,被极疏的毛,花冠鲜红色,长于萼2~3倍。荚果有4棱,线形,10~25mm。花果期4~11月。
2.2 生态学特
分布在非洲、也门、马达加斯加等地,目前已至少引入到美国、古巴、巴西、波多黎各、澳大利亚、斐济、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在数十年前引进的,当时是作为绿肥引种到海南、广东等地;台湾亦有引种栽培,如农垦部热作研究院(海南)是在1965年引进该种的。但《中国植物志》认为该植物“产台湾、广东(广州)、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
广东的栽培观测表明,铺地木蓝生命力强,生长快,能基本抵抗摄氏0℃左右的低温。例如,1999年冬至前后,广州出现一次多年来罕见的寒潮,48小时内气温骤降20多度,最低气温达到0℃,并出现了结冰现象。结果该植物遭到一定程度的冻伤,但并未冻死,而且有乔木庇护的基本安然无恙。
2.3 繁殖栽培
铺地木蓝繁殖容易、迅速。它每年能产生大量种子,种子的发芽率很高,成熟饱满的种子基本上都能发芽成活。在栽植量不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分株繁殖,成活率可达70%以上。在保证土壤水分的前提下,广东、海南等地可终年开展繁育工作。
2.4 主要用途
铺地木蓝是热带地区为数不多的优良豆科饲料作物,其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5%。当初各国引种栽培的目的就是用作饲料作物。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该植物有毒,是木蓝属中少数几种对动物具有毒性的植物。早在1941年,它就被发现对兔子产生毒害;后来又陆续被发现对反刍动物、家禽和老鼠有毒害作用。铺地木蓝中的有毒物质目前已发现有好几种,包括β-硝基苯酸(β-nitropropionic acid)、2-氨基-6-脒基己酸(indospicine)等。2-氨基-6-脒基己酸俗称穗花木蓝氨酸,是一种毒性较高的化合物,它主要毒害动物肝脏,抑制肝脏中的精氨酸向蛋白质的合成。该化合物在铺地木蓝叶中的含量为0.1%~0.5%(干重),在种子中为0.1%~2%。有趣的是,该化合物好像属铺地木蓝独有,还未见在其他饲料作物中有报道。
和其他豆科植物一样,铺地木蓝也表现出较强的固N能力,一个生长季节能生产约160~220 kgN/hm。因此,铺地木蓝是一种良好的绿肥植物。我们的观测表明,在广州种植该植物2年后,表层土壤(0~20cm)化学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虽然土壤速效K的含量因铺地木蓝的吸收而有所下降,但它的全N和水解N都升高了,尽管植物还要从土壤中吸走相当一部分N,有机质增幅更明显,从18.6 g/kg增加到22.2 g/kg。
2.3 繁殖栽培
铺地木蓝繁殖容易、迅速。它每年能产生大量种子,种子的发芽率很高,成熟饱满的种子基本上都能发芽成活。在栽植量不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分株繁殖,成活率可达70%以上。在保证土壤水分的前提下,广东、海南等地可终年开展繁育工作。
2.4 主要用途
铺地木蓝是热带地区为数不多的优良豆科饲料作物,其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5%。当初各国引种栽培的目的就是用作饲料作物。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该植物有毒,是木蓝属中少数几种对动物具有毒性的植物。早在1941年,它就被发现对兔子产生毒害;后来又陆续被发现对反刍动物、家禽和老鼠有毒害作用。铺地木蓝中的有毒物质目前已发现有好几种,包括β-硝基苯酸(β-nitropropionic acid)、2-氨基-6-脒基己酸(indospicine)等。2-氨基-6-脒基己酸俗称穗花木蓝氨酸,是一种毒性较高的化合物,它主要毒害动物肝脏,抑制肝脏中的精氨酸向蛋白质的合成。该化合物在铺地木蓝叶中的含量为0.1%~0.5%(干重),在种子中为0.1%~2%。有趣的是,该化合物好像属铺地木蓝独有,还未见在其他饲料作物中有报道。
和其他豆科植物一样,铺地木蓝也表现出较强的固N能力,一个生长季节能生产约160~220 kgN/hm。因此,铺地木蓝是一种良好的绿肥植物。我们的观测表明,在广州种植该植物2年后,表层土壤(0~20cm)化学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虽然土壤速效K的含量因铺地木蓝的吸收而有所下降,但它的全N和水解N都升高了,尽管植物还要从土壤中吸走相当一部分N,有机质增幅更明显,从18.6 g/kg增加到22.2 g/kg。
上一页:浅谈街道绿化
下一页:荷花在园林中的审美特征与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