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上架喜讯(一)   新产品上架喜讯(二)   新产品上架喜讯(三)   新产品上架喜讯(四)   新产品上架喜讯(一)   新产品上架喜讯(二)   新产品上架喜讯(三)  
古今园林差异性比较
1 古今园林系统的宏观比较
1.1 园林消费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决定了古典园林历来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占有和享用的,广大劳动人民虽然是园林的真正建造者,但并不能真正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之相反,现代园林则真正实现了创造与使用者的同一,劳动人民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和享用园林。

  1.2 园林功能要求发生了本质变化。“供人们观赏休憩、美化环境”是古今园林共同具有的功能。而“改善生态”则是现代园林强调的功能。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始终未能居于主宰自然的地位,而是“淹没于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距离只限于简单的物理性区隔。所以古人造园无须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作为古典园林典型代表的城市私家园林也只能体现着“花园在城中”的绿化模式,其目的主要用来解决人与城外花园──自然分离的矛盾。现代园林建设则不然,人类经历了掠夺自然和被自然惩罚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以后,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得出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才能获得人类的永存。于是,在园林未来发展方向上提出:“不仅仅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要规划一个城市的绿地系统部分,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所谓的“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成一个大园林”。

  1.3 园林系统的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古代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决定了古典园林始终沿着封闭式、自觉、缓慢的道路发展,较少受到横向的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现代园林则不同,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园林文化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横向的文化联合和相互浸润”将使现代园林产生全新的模式。

  1.4 园林类型体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始于殷周“苑囿”的古典园林在其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沿着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个子系统发展。寺庙园林在造园手法上与之一脉相承,并无二致,只是在功能上增加了宗教性,“寺庙园林环境实质上是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私有性”是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现代园林较古典园林的类型要丰富得多,大致包括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风景名胜区三个系统,各系统内部又包括多个类型,“公有性”是现代园林的本质特征。
2 古今园林系统的微观比较
从研究园林实体空间构成要素的构造关系出发解析古今园林的差异性,便于把握两类园林的外在结构特征,从而科学的指导现代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母体的物质实体性决定了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园林都不能脱离物质实体要素的建构而存在。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园路广场五类要素依然是构造现代园林景观空间的素材,只是在构造方式、量化关系上发生显著变化而已。

  “因地制宜”、“因时成景”是古今造园必须遵守的原则。园林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的量化差异一方面取决于园林基址条件,诸如园址面积的广狭、平地建园还是山地建园、有无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资利用;另一方面取决于园林功能要求。为确保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取基址条件、功能要求大致相近的现代园林和古典园林进行量化(注:古典园林的园居功能是现代园林不具备的,在这点上不可能相同)。

  首先,选取园址位于城市平坦地段,面积介于1000~100000m2,以游憩观赏、美化环境为主的现代园林5家进行量化分析。量化方法采取计算机与平面方格网两种方法相结合,计算出各要素占地面积,各要素占地面积占园林总面积的百分率及部分次级要素元占地面积占园林总面积百分率。统计结果见(表1)。

  然后根据同样的标准选取5家古典园林进行量化分析,量化结果见(表2),并将结果与上述现代园林量化结果作一综合性比较。

  在上述五类要素中,山石要素次级要素元(土山、石山、石土山)的差异影响着园林图形层次要素的量,尤其是植物要素的量的分布。石山上基本上不生长植物,石土山上可以半覆盖植物,而土山上则可以全覆盖植物。对两类园林山石要素的深入研究,便于体会古今园林的微观差异。量化结果见统计(表3)。将表和图进行综合比较,可以看出:

     2.1 两类园林山水基底层次构成要素面积指标微观差异显著。被测园林山石要素面积百分率总平均指标虽然相近似(图1),但次级要素元的量化指标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图2):现代园林以土山堆叠为主(占山石总面积的58.8%),且多半为微地形起伏,土方工程并不巨大。石山和石土山的修建较少(石山占山石总面积的21.4%。石土山近似于0);而古典园林则以石山和石土山的建造为主(占山石总面积的86.4%),石山的修建最为广泛,占山石总量的一半以上(平均百分率为52.9%),石土山次之(平均百分率为33.4%),纯粹的土山很少见,只在拙政园出现(占山石总面积的7.1%)。现代造园平均水体面积百分率指标低于古典园林6.5%,亦缩小了土方工程量。

  2.2 两类园林图形层次要素面积量化指标较为显著。

  首先,现代园林中的植物占地面积(绿地面积)明显高于古典园林。被测园林绿地面积均大于50%,平均绿地面积63.5%,比古典园林高出34个百分点。

  第二,现代园林中建筑占地面积明显低于古典园林。被测公园建筑占地面积均小于10%,平均占地面积为6.4%,比古典园林建筑占地低18个百分点,且随着园林总面积的增加而递减。

  第三,现代园林中园路广场面积普遍低于古典园林中的园路广场面积。被测现代园林平均园路广场面积占地百分率为16.9%,而古典园林为29.6%,比现代园林高出近13个百分点,且现代园林中园路广场的面积百分率随着园林总面积的增加而减少。

  古今园林要素量化结果差异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现代园林环境保护功能要求的日益强烈是园林绿地指标普遍提高、山石、建筑、广场指标普遍下降的首要原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园路广场五类要素在土地占用上并非互不侵犯,而是彼此间相互影响的。在同样大小的园林空间范围内,石山、建筑、广场面积的扩大,势必相应的减小植物占地面积。古典私家园林中大范围的堆山叠石及建筑充斥强烈的侵占了园林绿地空间,于是发展起一种重植物姿态,以单株或几株植物群植点缀园林空间的植物造景手法。这种少而精的植物布局手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园林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业已被大范围、大手笔的植物造景手法所代替。

  第二,现代园林园居功能的消弱是园林建筑要素减少的主要原因。“园居”生活是古典园林中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所以,居住建筑、观赏建筑在古典园林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常常占据很大的空间范围。与之相反,现代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为居民提供园居生活场所,而是为了满足居民短期休憩及日常休闲娱乐,所以,园内只需建造少量的风景建筑。

  第三,现代园林规模和气势的扩大使得古典园林中狭窄、幽长的“曲径”已不符合要求,业已被便捷、畅达、宽阔的现代园路所代替。即便是与古典园林面积相近的现代园林,为便于人流的集中和疏散,园路布置也相对缩短和相对变直、广场相对集中布置,这同时减少了园路广场的占地面积,为园林绿化提供了空间。

  综上所述,古今园林既存在着整体系统的宏观差异,又存在着景观空间要素构造方式的微观差异。这种微观差异的存在实质上是宏观差异在园林实体上的物质体现。五类要素面积量化指标仅反映了古今园林景观空间平面布局一方面的差异,而作为四维空间存在的园林艺术,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差异仍有待深入的研究。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时,只有真正把握住古今园林多纬度的差异性,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